|
|
马上注册,看大图,享用更多功能,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x
7 o% F6 B& n/ \1 q8 ~
: W' r2 X- v4 h6 K$ F% n1 f9 p1. 这是我同学
* L/ R& D: K+ G/ Y! C- Z9 D一个男人与年龄相仿的女人(但肯定不是妻子)在酒吧约会,被熟人撞见时,非常简单地介绍“这是我同学”,对方肯定不信,就算是同学也不是一般同学,于是瞎猜一番,好奇心快烧着了。现代的同学跟古代的表兄妹一样听着暧昧。
V3 R) s+ T O5 t& N( b% C! T
. x% e3 U. I( h6 M* p2 ]' |9 F7 p8 f. a
2.作风问题$ W, e/ z1 U) |) r0 {3 p
$ F; c) P9 E. d3 h作风问题特指在男女关系上的非正常现象。很长一段时间,在中国人的概念中,作风问题几乎是隐私的惟一内容。“作风问题”这一说法非常暧昧,本来与工作无关,但人们对某个人的工作评价又常常把它扯进去,领导干部常常会因为其作风方面的问题而影响前途。也许在这一点上,中国老百姓和外国老百姓的态度是最一致的,都希望领导者的隐私大曝光。
! B! k- p; L& e/ G
3 s; w% r w7 t& c7 r% [; \
8 o W6 r; t" h+ _7 ~0 R! K! U6 O3.无可奉告4 G) C: R$ }* H8 O L9 ~
) f0 K5 ~$ L3 B9 S' q6 c这句本应出现在正式场合里的外交辞令,现在已被许多普通百姓用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。通常为了减轻这句话的严重性,说话人会以一种玩笑的态度处理,但还是给人以缺乏技巧之感。我记得有一回,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中那个被记者穷追不舍的乡镇干部,竟也把这几个字挂在嘴边。. k" M G( p: X" h. `4 ~. o
$ n# {) z3 ~8 `0 j) e `/ o
" j2 n4 c8 W \2 r/ @1 r4.你是属什么的- l6 i4 O: X' J5 t% p
! j% R. P4 H4 g4 M6 u! T8 I
现在已经知道女人的年龄不便问了,但还是很想知道,于是就迂回一下,一般人再反常从长相上也差不出12岁去,类似的还有“你哪年大学毕业的?”
" D3 a, ~" K1 U: C3 L3 n# s* p% C, @/ D9 E M( `5 q; \( [
. [7 @- t: j; d0 e, n; B% Q5.待遇还行吧
- K2 Z8 ?( w3 M1 y# j- ?) x# Q( e
中国人互相攀比的心理集中反映在对别人收入的好奇心上。在外资企业和一些企业化管理的单位,员工之间不许互问薪金已成为规矩。即使在街上,“你一个月挣多少钱?”这样直接的问话也已显得生硬和唐突。于是一些富于语言技巧的人把好奇心隐藏在关切下面。“你那儿待遇还行吧?”“对薪酬方面满意吗?”因此,一句含糊的“还行”、“过得去”绝对是不令人满意的,回答越详细越准确越好,“三四千”都属态度不好的。4 j) p7 o" m' Y I
3 j, p& v% x z+ N# S" s4 g( X7 ^4 o; T* X
6.你是哪里人
$ I# ^* S4 g) e% K7 K' Y; o8 S) Z% x0 O# m% V. C
在所有常用问话中,这是最没有顾忌的一句,刚一认识就敢问,稍微熟悉就更要问。从来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。其实这句话还真烦人,一个是中国人的籍贯特别复杂,不容易说清楚,很多人从小长大的地方和父母的籍贯毫不沾边;另一个是,中国地方太大,一些地方的人难免名声不佳,甚至于作为当地人的本人都不以为然,也不以出身为荣,自然不愿时时提起。有些人的回答是这样的:“你看我像哪里人?”然后不置可否地笑一笑。9 h! y0 b4 M0 y3 \/ m4 \
* |2 V# r. C9 b7 ~1 Z
" y- o% L$ J7 ^# `( h" a
7.忙什么呢
3 t3 H! a h( e6 O9 [: n
* S7 Q' C3 n( k3 q3 A- a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多不用疑问句,Hello两声就完事了。中国人以前爱问“吃了吗?”现在改问:“忙什么呢?”也许是随口一问,但也同样让人难于回答。“还没吃”或“没忙什么”全是废话,认真报告就显得傻。究其根源,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交往的国家,知根知底是好朋友的标志,不是说一点隐私都不能有,而是在大家的概念中,似乎只有涉及到男女之间的事才算得上隐私,对于其它的则双方都有“知情权”——不管你爱不爱说,爱不爱听。6 l) Y( t' p# V; T
) V8 d8 A0 b( r- o
* p- H" h' I$ d- `! ~& F8.男的还是女的
& w! U) Q: ]5 i" q. g& A1 T; K, \( s- d# I. c4 `. V% a2 w
这是办公室里最容易听到的一句话。某君不在的时候,有同事替他接听了电话,他回来就问:“男的还是女的?”同事们就在一边起哄,说你不从实招出近来有啥“艳遇”就不告诉你对方留下的回电号码。在最看重隐私的现代,办公室却成了一个最没有隐私的地方,看似隔绝的一个个小格子,却完全暴露在老板的眼皮底下,打瞌睡、吃东西、讲私人电话都有极大的风险性。# m6 \7 R1 j& a7 P& m
6 G" H5 Q% r; m1 {! Z
- p( I& ?( A0 S W! k
9.请勿打扰. C+ {6 C. g) e7 M' E8 c
- R* k8 j# ]8 p; B7 `$ m
很多中国人是从第一次住星级酒店时知道这个说法的,但有意识地使用酒店提供的这块牌子的人并不多。从“文革”那个时代过来的人,大都有在招待所和旅社里住宿而被服务员不打招呼破门而入的经验,多数情况下是送开水,有时也就是看看,不说话,表情漠然,弄得人莫名其妙。也许是物极必反的缘故,现在有人一住酒店便亮出此牌,出了门又忘了摘下,弄得乱七八糟的房间没法儿打扫,他还抱怨服务不好。6 Q, m9 I# c; ^& P
$ J0 ^$ q" f! }: q; j1 Q
Q( c( K0 d/ B, f- d10.那事儿' F7 t' n1 S, A0 z- B* c4 b
. d4 x; o) ?8 F! _
“哪事儿呀?”“不就是那事儿吗!”中国的语言有一种含蓄之美,说起来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指代词,可一用到特定的语境中,便有一些特别的意思,之所以不直接说出“那事”到底是“哪事”,通常是因为不便宣之于口。而且如此一来,信息量极大,想象的空间也大,比如办公室里议论张主任和刘秘书之间的“那事儿”,10个人可能有十个版本,两人的隐私也就被一网打尽了。
]8 F+ n \* R) X4 X6 u$ U1 r7 C
$ B2 X1 N2 }: Q/ H; V* A( f/ J }
* A9 ^/ D% }) a5 f. H5 d6 P/ c
2 B- S0 f$ k' f( B. f$ e/ I |
-
|